首页 > 校园教育 > 金奖!他们是“‘屏’治天下”团队!

金奖!他们是“‘屏’治天下”团队!

发布于:2024-01-23 14:17:39 作者: 阅读:
2021年春,是播撒种子的季节,电子信息学院的甄秋童还在读大一,跟着学长参加了老师的一个科研项目,彼时的他常乘坐公交车往返于金家岭校区和浮山校区间。虽然辛苦,但他乐此不疲。
 
2023年冬,由刘田、郑宇、张启春、刘孝群、李山东指导甄秋童负责的《“屏”治天下——智能超表面吸波屏蔽膜产业新势力》创新创业项目,在来自151个国家和地区5296 所学校的421万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金奖,并实现了学校在这一赛事中金奖“破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无线通讯和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进入生产生活,电磁污染防护问题日益严重,电磁兼容检测成为电子产品出厂之前经过的最后一层安全检测。基于此,“屏”治天下团队创新性制造出一种可吸收电磁波的表面材料——智能超表面吸波屏蔽膜。甄秋童说,可以想象一下,类似三层结构的“壁纸”从外到内依次是金属层、小基板、超表面,屋外的电磁波可通过金属板反射回去,内部的电磁波可通过超表面吸收,柔韧性强,可用于电磁测试环境的搭建,创造一种无杂波环境,使企业能够以低成本实现高效的电磁兼容检测。目前,产品已在海信、纳雷科技试用并得到高度认可,并与特来电等多家企业签订投资协议和意向合同,签署了135万的预销售合同和450万的投资协议,产品已具备完整的技术壁垒,并获得CNAS权威检测报告。

 

初出茅庐,大胆尝试为人先
 
 
这样一层薄薄的屏蔽膜,在近三年的时间里经历了诸多艰难险阻才得以问世。大一时,甄秋童跟着老师做科研项目“军用野外低成本可移动电磁兼容暗室”,要运用到一项超表面技术。在与老师的交流中,甄秋童敢想敢说:“我与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这个可不可以这样呢?’”那时他就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我可不可以用学到的这项超表面技术,做一个军转民的迁移,把它运用到民用领域。”

在老师那里得到了“可以试试看”的回答后,甄秋童立马投入到新项目的研究中,经过对海信、歌尔微电子等企业的走访,他和同学们发现企业电磁兼容检测确实面临着一个“痛点”:对于大企业来说,产品多,测试项目多,对电磁兼容测试间需求量大,而单是一个测试间的搭建便需要耗费百万级的成本,这对企业来说是一笔很大的负担;而对于小企业来说,搭建不起属于自己的测试间,只能送到第三方机构检测,而检测结果又面临实际测试值偏离理论值的误差。于是,他们的目标逐渐明确了起来:运用超表面技术做出降本增效的电磁防护产品。
 
方兴未艾,干劲满满不停歇
 
 
甄秋童在大二时组建了项目团队,一群人充满干劲,每天搬着自己的电脑穿梭在办公室和实验室之间,在办公室一起交流讨论,累了直接在椅子上打个盹,外卖盒子在办公桌堆成一堆;在实验室进行技术研发,前端做软件仿真,后端进行产品测试,晚课结束立马跑去实验室,往往一待就到下半夜。周末他们也早早地去了实验室。在实验室里等待前端仿真计算结果的过程是漫长的,很多时候他们直接在实验室的床上睡着了,睁开眼便立马去看计算结果。“不光我们熬,老师也陪着我们熬。”甄秋童说。

 
超表面技术“军转民”的第一步顺利完成后,经过一年的深入学习和研究,他们有了更多的想法。第二个阶段他们着重思考如何升级产品,这也是整个研发过程最核心的环节——原理上的创新。基于自身专业,甄秋童及团队决定在产品中加入电可调,实现电磁频段内的精准调控。“就是能做到‘指哪打哪’。”指导老师刘田向我们通俗地解释说。
 
“电的革新”使智能超表面电磁屏蔽膜的性能提高了许多,但与此同时提高的还有成本。“如何在保持当前高效能的同时降低产品成本”成为了团队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尽管进行了反复试验,但结果都太不尽如人意,保证了性能的同时成本较高,降低了成本性能又跟不上了,他们在性能和成本之间艰难地寻找那个“平衡点”。指导老师郑宇用划船来比喻这段迭代更新产品的时光:“我们像是在一起划一艘船,海上疾风起,我们要随时应对风向的变化,保证自己在一个正确的轨道上。”
 
“大家都不知道结果会是怎样的,我们只能摸索着去做,是搞科研不就是这样嘛?很多科研工作者都在做着这样的事情,但是有人努力实现了,有的人却在这个过程中掉队了信任很重要,学生相信老师,老师相信学生。”指导老师刘田、郑宇说。真遇到瓶颈期时,团队会一起出去聚餐排解,但回来后每个人还是继续做着自己的事情,他们始终秉持着一个理念:有始有终。
 
自我完善,精益求精渐完美

 

又经过半年的研究,2023年夏,智能超表面吸波屏蔽膜终于成型,且成功通过了自测、第三方机构(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计量测试中心)检测,并交给合作的海信等企业试用。他们认为,科研不应是“空中楼阁”,如何将研究成果与现实建好联结,将产品真正落到实处是团队接下来的主要任务。2023年下半年,团队的主要精力都用在与市场对接,走访企业,做好充分性调研,真正把产品做实。得到的反馈结果令整个团队松了一口气:产品没有技术性问题,只是在材料工艺上还需精进,屏蔽膜较厚,在真正投入应用时,不能弯曲的硬板又加大了企业施工的难度。于是产品离完全成熟就只剩下最后一个阶段的改进:降低智能超表面吸波屏蔽膜厚度,实现可弯曲性。

 

基于此次参加竞赛,团队已申请/授权软著4项、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发表SCI论文10篇(总影响因子大于56),获得122项国家级/省部级奖项,团队也是唯一以本科生团队身份入选中电科29所技术库的团队,并获得2023年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创客组总冠军。
 
蓬勃发展,成长成才向未来
 
在项目路演时,团队成员在演讲中提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此次竞赛答辩时,面对台下来自国外的评委,他们在最后总结时说了一句话“让全球标准的制定者看到中国本科生的平治天下。”谈到这些,甄秋童目光很坚定:“不管怎样,梦想还是要大一些。”比赛时,团队成员都以一种很轻松的状态去应对,对于他们来说,前期的准备足够充分了,至于结果,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事。甄秋童回忆起此次竞赛时表示,与其说是答辩,自己在现场更像是在与评委交流:“我就真实地把我这几年参与研发、产业化、商业化的过程,把我真实的想法,对这个项目、产业的认知以及对这个项目的未来,都与他们交流一下。”
 
团队成员认为,此次参赛经历对大家来说是一种“向外探索,向内生长”的过程。纺织服装学院2021级的赵慧说,这次比赛是对自己软实力的提升,不仅让自己对科研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探索,对抗压能力、心理素质、临场应变能力都是一种很好的锻炼。

 

采访到了最后,甄秋童被问到:“现在回看大一,你觉得快三年的时间里,自己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一直侃侃而谈的甄秋童陷入了片刻的沉默,认真地想了想后他说:“学校把我从一个普通内向的大学新生培养成一个站在科研前沿、产业前沿的多方面复合型人才。”甄秋童已被推免至电子科技大学,他也谈到,在今后的研究生生涯中,自己可能会继续把这个方向的研究更加深入地进行下去:“技术研发始终是很重要的,这需要我去沉淀,将技术更加自信地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甄秋童对产品的应用场景还有着更多的设想,他在想未来有没有可能把产品应用于家电智能终端等产品的出厂测试,针对老人、小孩和孕妇的电磁防护以及医疗核磁共振的电磁防护等场合。更多的科研种子等着甄秋童和团队成员们去播撒。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青岛媒体网的部分内容由官方发布(作者为官方标识),大部分来源于网络转载或用户投稿发布。青岛媒体网对网络转载和用户投稿的内容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发布或转载了您未经允许的内容,请即刻联系18765968651或发送邮件至 153532180@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

新媒体邀约

首页
直播基地